北京企业管理咨询协会logo

生态环境

生态环境
您所在的位置是:首 页 > 生态环境

厦门经验“破解垃圾分类难题”

发布时间:2018-11-15 图文来源:admin 点击数量:2990
 

    【垃圾分类已在全国实施多年,但在许多地方,垃圾分类的实施并不理想。不过,福建省厦门市通过立法保障、教育宣传、监管问责、末端处理等多种方式,把垃圾分类做得卓有成效。《环境与生活》杂志记者近日前往厦门,走入学校、居民社区和垃圾分类主管部门,实地调查了解垃圾分类的“厦门经验”。】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湖里实验小学的学生,在讲解生活垃圾如何分类投放。

6月21日,国家发改委出台了《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》,文件规定在2020年底前,全国城市及建制镇要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,收费模式细分为:对非居民用户推行垃圾计量收费,并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等政策,提高混合垃圾收费标准;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,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,加快推进垃圾分类。众所周知,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居民、社区、环卫以及最终处理手段等,是个老大难问题。那么,厦门市是如何成功推动垃圾分类的?《环境与生活》记者决心一探究竟。

萌萌的绿海鸥是形象大使

6月26日,《环境与生活》记者与生态环境部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、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负责“全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”项目的工作人员,还有参与该项目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两名研究生,一起来到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。

刚走进校园,记者一行就被教学楼前萌萌的绿海鸥卡通形象吸引,该校校长汤丽莹介绍说,“这是厦门市垃圾分类的形象大使——绿海鸥。”海鸥有“海港清洁工”的美誉(海鸥不仅吃鱼虾蟹,还吃腐肉和生活垃圾),用绿海鸥来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可谓实至名归。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绿海鸥是厦门推动垃圾分类的“形象大使”

随后,该校六年级一班魏芷璇同学向来宾讲解:“我们湖里实验小学贯彻垃圾分类,主要通过进班级、进年段、进课程、进家庭、进社区等不同方式进行⋯⋯”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的魏芷璇同学,在介绍该校的垃圾分类科普工作。

“进年段”,就是根据孩子们所处的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垃圾分类教育。对一、二年级学生,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垃圾分类活动;对三、四年级的学生,就要求他们创作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标语口号。例如,“垃圾也有家,请别乱扔它”“垃圾分一分,校园美十分”“今天你分对了吗?”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创造出来的,用在日常生活中督促爸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,或在学校里提醒同学们;而对五、六年级学生的要求则高多了,他们要对生活中看到的垃圾分类现象做调查、写报告,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。同行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小李笑着说,“这跟我们做论文差不多啊。”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校长汤丽莹(右)与副校长孙虹,在座谈会上讨论“小手拉大手”对推动垃圾分类的意义。

垃圾分类还能“打卡升级”

在一幢教学楼前的三色垃圾箱旁边,记者遇到一位穿着有“爱家物联”标志马甲的工作人员。他说,“有的孩子很小,也不太认字,分不清手中的垃圾该放哪个垃圾箱,我们在垃圾箱上标上图案,投放时间有专人在场指导,孩子们学习能力很强,一两次就记住了。”

针对绿、蓝、红、橘四色垃圾箱如何进行日常垃圾的分类投放,该校用顺口溜的方式归纳如下:“垃圾分类天天做,小朋友们要牢记;残羹剩饭瓜果皮,菜叶内脏绿筒进;玻璃金属可乐瓶,纸盒塑料蓝筒进;电池药品杀虫剂,日化用品红筒进;尿片瓷片香烟蒂,快餐用品橘筒进;红橘蓝绿要分清,做个文明先进人。”照此操作,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垃圾分门别类投放。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厦门市环卫大厦内的这4个垃圾桶,用4种不同颜色指导垃圾分类投放。

学生讲解员还介绍,学校由老师带队,班干部参与,组成检查小组,对各班级的垃圾分类活动进行监管,合理分类的班级会得到一张绿海鸥卡,作为一种集体荣誉。集齐16张卡的班级,教室门口会挂一个绿海鸥标志,这也是一种“打卡升级”。反之亦然,做不到准确分类投放的班级,则会“降级”。

该校孙虹副校长说,每个学生还有监督自己爸妈的使命,他们有一张卡,回家时交给父母。对日常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的家庭,社区工作人员会在卡上盖章证明。集齐一定数量家庭卡的同学,可以获得书本等学习资料。这些学习资料是由相关企业赞助的。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教室上方的绿海鸥卡片,标示着该班级垃圾分类的成绩。

《环境与生活》记者在该校的“书吧”里看到,有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书籍,还有学生们关于垃圾分类的书画作品,漫画中展示了孩子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无限创意。记者还看到有3名学生现场演示用碎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酵素,这些酵素可用于清洗污渍,减少化学洗洁精的使用等功能。这让孩子们认识到,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经过妥善处理,就能变废为宝。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湖里实验小学学生创作的垃圾分类宣传展板

汤丽莹校长介绍,之所以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孩子们抓起,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,“首先,几年前的一次台风让郊区一农村受损严重,该村在新建过程中就提出‘让垃圾不落地’,最后做到了。农村可以做到,城市更有必要做到;其次,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,尤其是小学阶段,这是学生们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,而且孩子在家庭中都是核心角色,让孩子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可以通过‘小手拉大手’,带动全家人做好垃圾分类;最后,当前全国都在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教育界更要落到实处,让孩子们从现在就认识到怎样从自身做起,逐步实现‘金山银山’。”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的书吧内,摆放着多种环保书籍。

每300户居民配备一名督导员

《环境与生活》记者在厦门采访期间,恰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的工作人员,在厦门做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活动。生态环境部健康司的陈棉彪说,“今年在15个省市区全面展开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工作,生态环境部希望各地借这个机会,大力提升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。”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的王静介绍,此次监测在福州、厦门等地市展开,参与调查人员以街头访问和入户调查方式进行,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等问题认同度较高。

记者在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北社区采访时了解到,该社区有3位专门负责垃圾分类的指导员,此外,每300户居民还配备一名督导员。指导员带领督导员推动所辖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。他们通过小区内贴海报、业主微信群介绍以及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,让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。另外,督导员每天在居民集中投放垃圾的时间段(早5点至7点和晚7点至9点),现场指导居民准确分类,发现投放错误的,会当场纠正。

记者随机走入几家饭店宾馆,询问普通员工,发现他们也都知道怎样进行分类投放。

员工投放错误 公司被罚万元

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存在如下问题:1.居民不知道准确分类,将一大袋混合垃圾扔到投放地;2.居民已经分好的垃圾在运输过程中又混到一起;3.在末端处理时,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或填埋或焚烧,导致垃圾分类成了走过场。

像厦门这样,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,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,主要是得益于立法保障、领导重视、监管严格以及末端处理设施完善。

6月27日下午,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工作人员、《环境与生活》杂志记者与厦门市市容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座谈。该中心的李文林科长拿出一份题为《厦门经济特区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的文件说,“我们厦门的垃圾分类是有法律保障的”。该文件由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17年8月通过,2017年9月10日实施。这是以地方法规来保障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。

李文林介绍,根据这项法规要求,厦门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由厦门市长庄稼汉任组长,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协分管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,工作职责就是领导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该小组下设办公室,由副市长张毅恭任主任,负责协调、督促各单位落实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;掌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等。厦门市各县区也成立由“一把手”负责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。李文林说,垃圾分类工作实行问责制,该中心会同执法局对所辖地域内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管督导,发现未正确分类的予以通报,相关负责人就要担责。

该中心的邹玉莲工程师介绍,该中心还通过蹲点暗访等多种形式监督垃圾分类,对未正确分类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。最近,有一家物业公司的保洁员将废旧棉投入厨余垃圾箱。物业公司被罚款一万元,保洁员被罚款一千元。邹玉莲说:“这起案件被通报后,极大地震慑了一些单位和个人,让他们认识到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。”

“厦门经验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

厦门环卫大厦控制室内的大屏幕,正在实时监控垃圾运输和处理情况。

在该中心6楼控制室的大屏幕上,记者可清晰看到几个垃圾处理场地、多部垃圾运输车的运行实况,李科长表示:“视频监控有效地杜绝了已分类好的垃圾在运输过程和末端处理时,再发生混合的情况。目前,运输和末端处理都不存在问题,关键还是在源头,因为有的居民或者不清楚垃圾如何分类,或者嫌麻烦乱扔,要想做好垃圾分类,从源头抓起最重要。”